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 >

奥密克戎是“小艾滋”,让人免疫耗竭?二次感染会更严重?一文说清楚-世界即时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12-09 18:46:44

较真要点:


【资料图】

1再次感染新冠的风险确实存在,风险的大小、以及感染后的症状取决于多种复杂因素,包括变异体的变化、疫苗接种情况和既往的身体基础情况等。2确实有小部分感染者再次感染后风险更高,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太需要担心再次感染会变得更加严重。“二次感染是小艾滋,会让人免疫耗竭”的说法是不对的。3无论是否有感染过,都应当积极接种疫苗,不能用主动感染替代疫苗。同时仍然应做好各种个人防护工作,包括戴口罩、勤洗手和保持社交距离等。避免感染后重症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感染。

查证者:庄时利和丨国家执业医师,神经科学硕士

最近,很多人关心新冠病毒的再感染问题。其实对于我们绝大多数大老百姓来说,考虑这个问题为时尚早——大陆累计感染160万人,但仅占人口的0.11%左右,也就是说,99%以上的人是没有感染过新冠病毒的,离再感染还很遥远。

但是随着一些再感染病例被媒体报道,有不少朋友开始担心再感染是否会更加严重,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的免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二是病毒的毒力是由什么决定的。

一、我们的免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与各种病原体抗争与共存的一生。大家都知道疫苗接种后会产生抗体,但抗体并非疫苗接种的唯一产物。

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分为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适应性免疫也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抗体(准确来说是中和抗体)可以识别并阻止体液中的病毒侵入细胞,而当有一些漏网之鱼逃过了抗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CD8+ T细胞)会负责攻击并清除被感染的细胞。

抗体的本质是一种蛋白质,它在血清中的水平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而在未来抗体水平降得比较低、再次遇到病毒入侵时,T细胞和记忆B细胞将发挥着长期保护的作用。

二、病毒的毒力受疫苗接种率、医疗条件等许多外部因素影响

我们感染新冠病毒后,其表现出来的致病力(毒力)除了本身的内生毒性,还受外部因素影响。

外部因素主要有几方面:

1.疫苗接种/自然感染的比例。二者都会诱导产生抗体及T细胞反应,随着许多国家人群疫苗接种率/既往感染率的上升,引起的重症率/死亡率也会下降;

2.不同疫情浪潮期间,感染人群的中位年龄也会影响到重症情况,因为老年人的重症风险显著高于年轻人;

3.药物。感染早期就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可以显著降低重症的风险,所以药物的研发和储备很重要;

4.医疗条件。如果出现医疗挤兑的话,该住院/该进ICU的新冠患者没能及时收治,病死率也会提高。

另外一些隐形条件会影响到数据本身,比如大量的感染者是无症状感染,他们不知道自己感染了,或者通过快速抗原检查阳性后没有上报,也会导致统计到的重症率/ 病死率升高。

三、大多数人不太需要担心再次感染会变得更加严重

对于大多数病毒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来说,比较严重的感染往往出现在两个时期,一个是儿童时期,另一个是老年时期。

儿童时期没有既往免疫力,完全是裸奔面对病毒,除非由主动疫苗带来保护力,这也是各种疫苗对于儿童来说非常重要的原因,它们能保护儿童避免感染,或者避免感染后出现重症;

这是1949年~2016年中国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变化,这七十年来持续的健康教育加上积极的疫苗接种工作,我们国家已经消除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其他许多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大幅下降了。

另外一个老年时期,这时候由于人体免疫系统的退化,一些病毒(比如流感)感染造成重症的概率会更高。

比如RSV(呼吸道合胞病毒),它是引起中国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的最主要病毒。全球每年有超过3500万儿童感染RSV,并且可发生重复感染,每年造成超过300万人住院,近6万人死亡。而中青年人感染RSV后重症的风险就低很多,表现出来的症状更像普通感冒。如果一个人多次感染 RSV,那么在第一次感染后,后续感染的症状往往会较轻。这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一种呼吸道传播病毒做出的应答。

那么在感染新冠病毒时,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今年3月份,卡塔尔康奈尔医学院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了一项研究(Protection against the Omicron Variant from Previous SARS-CoV-2 Infection),评估既往感染新冠病毒所带来的保护力。研究发现,在感染270天后,对于预防再次感染不同变异体的保护力分别为:

-阿尔法变异株(Alpha):90.2%

-贝塔变异株(Beta):85.7%

-德尔塔变异株(Delta):92%

-奥密克戎变异株(Omicron):56%

而在1304再次感染的患者当中,共有5例发展到重症(脉氧饱和度降低,需要吸氧);但无人发展到危重症或者死亡。

不过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比如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与仅感染过一次的患者相比,无论疫苗接种情况如何,再次感染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包括肺部、心血管、糖尿病、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等的并发症。

这项研究在自媒体上被广泛传播,实际上,这项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退伍军人,再次感染者年龄较大(平均年龄60岁),男性为主(86%),并且还有多重高危因素,比如肥胖(平均BMI31)、糖尿病(36%),每人每天平均吃16种药,大部分人(87%)从未接种过疫苗。所以这份研究并不能证明“再次感染更严重”。

文章作者自己也写道:“Our analyses should not be interpreted as an assessment of severity of a second infection versus that of a first infection, nor should they be interpreted as an examination of the risks of adverse health outcomes after a second infection compared to risks incurred after a first infection(我们的分析不应被解释为评估第二次感染与第一次感染的严重程度,也不应被解释为对比第二次感染后与第一次感染后产生的不良健康结局风险)”。

再根据今年12月,上海交大和耶鲁大学发表在Science reports期刊的一项荟萃分析(Risk of SARS‑CoV‑2 reinf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纳入了全球11项研究和11项病例报告,表明之前感染新冠的人存在在感染风险,但是与未感染者相比,他们再次感染的风险更低。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再次感染呢?

从免疫学的基本常识出发,新冠病毒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都会产生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应答(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等,这些有助于预防后续的感染。虽然抗体的水平下降更快,但是仍然有T细胞和各种记忆细胞的保护,可以显著降低重症风险。

但是上面这项荟萃分析也表明,既往感染所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低于疫苗接种,提示既往感染者仍然需要接种疫苗,以获得更高的保护力。

整体而言,再次感染的风险、以及感染后的症状取决于多种复杂因素,包括变异体的变化、疫苗接种情况和既往的身体基础情况等。确实有小部分感染者再次感染后风险更高,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太需要担心再次感染会变得更加严重。最近网上的传言“二次感染是小艾滋,会让人免疫耗竭”,也就不攻自破了,继续传播这个说法纯属制造恐慌。

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否有感染过,都应当积极接种疫苗,不能用主动感染替代疫苗。同时仍然应做好各种个人防护工作,包括戴口罩、勤洗手和保持社交距离等。避免感染后重症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感染。

本文编辑:ambergchen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参考资料:

1.Altarawneh HN, Chemaitelly H, Hasan MR, Ayoub HH, Qassim S, AlMukdad S, Coyle P, Yassine HM, Al-Khatib HA, Benslimane FM, Al-Kanaani Z, Al-Kuwari E, Jeremijenko A, Kaleeckal AH, Latif AN, Shaik RM, Abdul-Rahim HF, Nasrallah GK, Al-Kuwari MG, Butt AA, Al-Romaihi HE, Al-Thani MH, Al-Khal A, Bertollini R, Tang P, Abu-Raddad LJ. Protection against the Omicron Variant from Previous SARS-CoV-2 Infection. N Engl J Med. 2022 Mar 31;386(13):1288-1290. doi: 10.1056/NEJMc2200133. Epub 2022 Feb 9. PMID: 35139269; PMCID: PMC8849180.

2.Bowe, B., Xie, Y. & Al-Aly, Z. 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 Nat Med 28, 2398–2405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2-02051-3

3.Deng, L., Li, P., Zhang, X. et al. Risk of SARS-CoV-2 reinf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i Rep 12, 20763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24220-7

标签: 奥密克戎是小艾滋 让人免疫耗竭二次感染会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