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讯!山姆为什么不再“特别”?会员体验下滑引关注
(资料图片)
山姆为什么不再特别?最近,山姆会员商店的日子似乎不太好过。广州天河美林天地店年销售额破30亿的辉煌还在眼前,但APP改版风波、高管人事变动、选品标准质疑等一系列负面新闻却接踵而至。社交媒体上“山姆不再值得”“山姆平替”的讨论声越来越高,曾经被视为品质和效率象征的会员卡,如今正被不少消费者重新审视。
家住广州天河的李小姐连续三年持有山姆会员卡,但她表示明年可能不会续卡了。APP首页改版只是导火索,真正让她动摇的是山姆在高速扩张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她认为以前觉得山姆的东西量大且便宜,现在这种感觉不明显了。北京的李先生也有类似看法,他拿出比价清单,发现同一品牌的牛奶,山姆的优势微乎其微;某些零食在电商大促时甚至更便宜。
价格优势不再,购物体验也在下滑。一些会员反映,卓越会员的专属客服响应速度变慢,轮胎养护、眼镜清洗等服务也要等更久。当“专属感”和“尊享感”因为人满为患而消失,付费会员的心理溢价自然难以维持。
有年轻会员在社交媒体上吐槽,逛了三年,明星产品还是那几样,已经有点腻了。山姆的烘焙区和冷藏柜曾是社交网络上的“明星舞台”,榴莲千层、麻薯面包、小青柠汁等爆款不仅拉新会员,还巩固了品牌形象。然而,当竞争对手能迅速复刻这些爆款,甚至推出更符合本地口味的产品时,山姆的独特性就被削弱了。山姆的爆款矩阵更新速度跟不上中国消费者喜新厌旧的速度,会员们反复看到货架上依旧是“老三样”,难免产生“审美疲劳”。这背后暴露出山姆可能存在的创新机制僵化与路径依赖。成功的经验反而成了包袱,团队在开发新品时,不自觉地套用“大包装”“高性价比”“基础大众口味”的旧公式,难以突破舒适区。此外,山姆的本土化创新深度不足,在应对中国地方性特色美食、新式茶饮口味趋势等方面,有时不及更灵活的本土对手。
标签: 山姆为什么不再特别

